(美乌欧领导人合影)
泽连斯基和一群欧洲领导人赶到华盛顿,与特朗普在白宫谈了几个小时。这次他不光穿上了得体的正装,也有人提前教了他和特朗普交谈时必要的“人情世故”。
看得出这群欧洲宾客都是有备而来,想要谈成点什么。
会谈应该说也是颇有成效,虽然特朗普仍然要以美国出武器、欧洲掏钱的形式给乌克兰军事援助,让他继续打下去。但之前显得遥遥无期的俄乌领导人会谈,还是露出希望的曙光。
外媒已经传出消息,称普京和泽连斯基或在两周内见面,地点可能在匈牙利。
在先后与俄乌欧领导人会晤之后,特朗普接受了福克斯新闻采访,称乌克兰不应该“挑战一个比自己大十倍的国家”,这场冲突“本不该发生”。既然不该发生,意思就还是要尽快结束。
不论特朗普之前表现得和盟友多疏离,欧洲这次应该还是意识到了,美国仍然是西方阵营的盟主,有些事光靠它们办不成。所以美国总统的话,它们得听。
(天空新闻报道截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欧洲的媒体口风似乎也开始发生变化。8月18日,英国天空新闻台在直播中,罕见地承认克里米亚“原本属于苏联”,并提及了1954年赫鲁晓夫将其划归乌克兰的历史事实。
这一看似中立的叙述,结合特朗普与普京阿拉斯加会谈后,欧洲对乌克兰立场的微妙调整,或许透露出西方在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背景下,正在尝试从“道德谴责”转向“现实妥协”。
媒体宣传的用途之一是塑造民众的认知,社会有了广泛认知基础,西方式的议会政治中也就更有可能达成一些共识。
当公众舆论逐渐接受“历史复杂性”或“有限妥协”的叙事之后,卷入乌克兰问题的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就有了在政策上“体面转身”的基础。
一旦共识上升到政策,各国对乌克兰继续作战的支持力度可能减弱,而更加聚焦如何实现战后过渡与重建。西方向乌克兰这口热锅下添的柴减少,冲突热度自然也会随之降低。
在冲突初期,西方媒体还普遍强调克里米亚是“乌克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谴责俄罗斯2014年的吞并行为。但随着战争变得旷日持久,媒体开始调整措辞,似乎慢慢想起了更久远一些的历史,天空新闻台的这次报道只不过是其中最新的一个。
不光克里米亚,近期西方媒体对于乌东顿巴斯地区的背景介绍也多了起来。它们不承认俄罗斯拥有此处的合法性,但仍然承认这是一个“在苏联时代,由俄罗移民浪潮塑造的地区”、“拥有悠久的俄语历史”等事实。
(顿巴斯地区曾是苏联重要工业中心)
美国《国会山报》也指出,拥有顿巴斯地区不论对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来说都是负担,因为这里已成废墟,不光重建要消耗天量的资金,而且不论谁拥有,对方的破坏活动都不会停止。
让公众多聚焦问题的关键,去探究历史全貌并且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是好事,认识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些表述,应该暗示西方对“完全胜利”这个目标有所动摇,转而寻求更务实的解决方案。
欧洲多国政要在与特朗普会晤后,虽仍高调支持乌克兰,但实际政策已出现松动。例如,欧盟在第19轮对俄制裁中未单独提及克里米亚问题,等于间接承认其争议已难以解决。
这种“灵活”态度,也反映了欧洲在能源危机和地缘平衡压力下的现实考量,与美国提出的“以领土换停战”思路形成呼应。
目前欧洲方面还没有国家敢于带头支持让乌克兰割地。白宫会晤中德国总理默茨还提醒特朗普,俄方对顿巴斯的要求就像让美国放弃佛罗里达州。但英国媒体这种报道,显示出事情已在缓慢发生变化,毕竟佛罗里达一直就是属于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却都是苏联分出来的。
媒体通过反复渲染历史争议或经济代价,可以逐步引导公众接受“有限目标”的政策转向,从而为议会政治中的最终妥协铺平道路。
(欧洲议会)
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一贯以来都有个立场那就是“从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这就超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层面,而站在了历史的高度。
如今西方虽未完全采纳中方这套逻辑,但已开始承认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历史复杂性,这或许是一种实力不济之后的无奈,但对于解决乌克兰危机而言,也不是坏事。
西方探讨“有限妥协”的可能性,与中国的“对话解决”理念存在部分契合。因为想要达成协议,本身就少不了妥协,但首先得有诚意地坐下来谈。
当西方民众逐渐理解冲突的长期化代价远超短期收益,议会政治中的对俄强硬派也将面临更大压力,而温和派的妥协主张则可能获得更多支持。
对于乌克兰危机这台狂奔的战车,要它停下来,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踩急刹车,而是慢慢增加阻力,同时不再踩油门。通过缓慢精细的政治和外交操作得来的停战结果,应该会更经得起检验,对各方也更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