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来源:蝌蚪五线谱  近日,美国纽约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故:一名男子在陪同亲友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因佩戴金属项链违规进入扫描室,被强大的磁场瞬间吸入机器,不幸身亡。这起悲剧再次将核磁共振这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威力”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来源:蝌蚪五线谱

  近日,美国纽约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故:一名男子在陪同亲友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因佩戴金属项链违规进入扫描室,被强大的磁场瞬间吸入机器,不幸身亡。这起悲剧再次将核磁共振这一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威力”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

  核磁共振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在核磁共振检查室内,一根小小的金属项链,竟然如此危险?用这样威力强大的仪器,做核磁共振检查真的对身体没有伤害吗?我们今天就来解答这些疑问,而这一切的答案,就藏在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自旋”里。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被检查的人体置于核磁共振仪器的磁场中 来源:dailymotion

  原子核自旋:体内的“小指南针”

  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核磁共振”中的“核”——曾经有人因为这个名词而对这项技术产生了紧张情绪,甚至让它一度被改名为“磁共振成像”,但其实这大可不必。因为这里的“核”与可能危险的核辐射毫无关系,它指的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的观察对象:我们体内的氢原子核。

  “核”与“磁”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原来,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比如氢核,都有着一个奇妙的性质——自旋。看到这个名字,你的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小球,它就像地球一样在自转……但很可惜,真实的粒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在旋转的小球,不过,自旋也不是完全与宏观的物理特性无关——它能够给粒子带来磁性。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一个自旋不为0的粒子,就好像一个小指南针一样,具有自己的磁矩方向。 来源:clipartmax

  一个粒子是否具有磁性,要看它的自旋大小。自旋等于0的那些原子核,比如水中最常见的氧原子核(16O),就不具有磁性,因此没有核磁共振的现象。而在那些有磁性的原子核中,氢原子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对核磁共振的灵敏度最高,而且在人体中的水和脂肪里都大量存在。因此,氢原子核就成为了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我们可以把人体内的氢原子核想象成一些有磁性的小指南针,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它们方向各异,杂乱无章地排布着。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未加外磁场时,氢原子核杂乱排列的示意图 来源:Radiology Tutorials

  但当被检测者进入核磁共振仪器的“隧道”,隧道外壳内的超导磁体带来了一个沿着特定方向的强磁场,体内的这些小指南针就会以磁场方向为轴,绕着它转圈——外加的磁场越大,小指南针转得就越快。现在,这样的状态是小指南针最“舒服”的状态,换句话说,此时它们的能量比较低。(这件事很重要,一会要考)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核磁共振仪器中,氢核以磁场方向(红色箭头方向)为轴旋转的示意图。顺着磁场方向(右边箭头)的能量比背对着磁场方向(左边箭头)的能量更低,这样的氢核数量也更多。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反方向的氢核都被一个顺方向的氢核抵消了,所以可以当作氢核总体上是顺着磁场方向旋转的。 来源:Radiology Tutorials

  讲到这儿,“核”与“磁”都有了,缺的只剩“共振”了。

  或许你听过这样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老和尚,得了一口磬,而他的磬总是无缘无故自己响。老和尚吓得半死,那是因为他不知道这背后的原理——原来,隔壁小和尚敲的钟与他的磬发出的声音具有相同的频率,所以,当钟发出的声波通过空气传到磬这里,磬就可以吸收能量,转化为自己发出的声音。这就是宏观世界的“共振”现象。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宏观世界的共振现象。敲击左边音叉(钟),只有那个固有频率与之相同的音叉(磬)也开始振动。 来源:腾讯新闻

  在微观世界也是类似,想要与旋转的小指南针共振,也需要一个与它们的旋转频率相同的刺激,这就是接下来要用到的“射频脉冲”。这是一些与小指南针的旋转频率相同,与磁场方向垂直的电磁波。

  因为相同的频率,小指南针们恰好可以吸收这些电磁波的能量,而这些多余的能量足够让它们从原来“舒服”的位置——沿着磁场的方向翻转过去,变到能量更高的垂直于磁场的方向。于是此时,它们在“射频脉冲”的刺激下,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整齐地做旋转运动。

  接下来只剩最后一步:那些吸收了多余能量而翻转过去的小指南针,在刺激结束之后,又逐渐地回到原位。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释放出两种有特点的电磁波:其中一种代表着平行于磁场方向的小指南针正在增加,另一种代表着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小指南针正在减少,而且它们的旋转也从整齐变回无序。

  这两种信号,就是核磁共振仪器外面的线圈所接收到的最有效的信息。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原子核磁化方向从水平方向(x-y)回到竖直方向(z)的过程示意图 来源:维基百科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一种典型的核磁共振信号示意图。这个信号代表着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小指南针们的旋转逐渐变得无序。 来源:维基百科

  从原子核到立体图像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氢原子核的核磁共振信号,而它又是怎么最终变成人体内部结构的清晰照片的呢?

  如果像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把整个要检查的部位,比如一个患者的头部,放在一个均匀的磁场里,去接收核磁共振信号,那么,虽然我们能够检测出有很多氢原子核在产生信号,却不能知道这些信号究竟是来自哪个位置——究竟哪个是来自血管,哪个是来自脑脊液,哪个是来自脑膜呢?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人脑MRI断层扫描图像 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们在仪器内部用x,y,z坐标去定义空间中的每一个点,并且抛弃了均匀的磁场,取而代之的是在三个方向上都随着位置变化的梯度磁场。由于空间中每个点的磁场都不一样,共振的频率和返回的信号状态也都会不一样,所以,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到底什么信号是来自哪个位置的。

  更奇妙的是,那些被“翻转”过去的小指南针,在不同的人体组织,比如脂肪和脑脊液里,“恢复原位”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上一节末尾提到的那两种信号,在同样的刺激下,从不同组织发出的却长得不一样。核磁共振仪器不仅能定位信号的来源,还能精确捕捉到这些信号的差异,并把它们都收集起来交给计算机做后续的处理。

  最后,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通过复杂的图像运算,“画”出了关于我们身体内部层次分明、对比清晰的影片。医生也因此能够判断出哪些地方的组织是正常的,而哪些地方有病变了。

  因为核磁共振实际上“看见”的是氢,而人体中最大的氢原子来源就是水,所以,对于水含量较多的脑部、软组织、关节等部位,核磁共振成像有着不可替代的诊断优势。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核磁共振拍摄的香蕉。水果也含有大量的水,所以核磁共振也能拍出水果的内部结构。 来源:Andy Ellison

  危险来自哪里?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几个问题:了解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或许你对它们的答案,也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为什么金属如此危险?这是因为仪器本身所带的强磁场——“隧道”中心的磁场强度,可以达到地球磁场的几万倍!所以,无论是身上的金属纽扣,金属饰品,还是装在体内的钢钉、心脏起搏器等,只要有金属物品的存在,就有可能被仪器牢牢吸附过去,酿成悲剧。

  这里千万要注意:虽然机器没有运行的时候看起来一切平静,但是用来生成磁场的超导体线圈其实一直不会停止工作!所以在进入检查室之前,就要确保自己身上没有金属,并不是只有开始检查了之后才会有磁场。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现代临床高场(3.0T)MRI扫描器(地球磁场大小约为0.00005T) 来源:维基百科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避免事故,了解原理,避开误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先看这份科普指南

  金属制品被磁共振仪器吸入 来源:dailymotion

  那么,除此之外,核磁共振检查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呢?了解了它的原理,我们现在可以放心了——它不涉及到任何的电离辐射,所以对身体没有直接伤害,在这一点上比X光和CT的小剂量辐射更加安全。虽然检查中会用到强磁场,但是距离对人体有危险的场强还有很远,所以也不必担心。

  毕竟,核磁共振成像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每天通过它获得诊断的患者不计其数。其中发生的极少量事故,都是由于使用者没有严格遵守使用规范导致的,而技术本身,其实非常安全。虽然它做起来有些麻烦和昂贵,但是不需要辐射,就能够把人体的内部看得如此清晰,这真是人们对于量子力学原理的一次精妙的应用!(张一凡)

  参考资料

  1、Griffiths, D。 J。, & Schroeter, D。 F。 (2018)。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treatment-tests-and-therapies/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

  3、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side.htm

  4、Laurie M Brown,Abraham Pais,Brian Pippard爵士编。20世纪物理学(第三卷)[M]。科学出版社,2014。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魏红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628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