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1日上午8时,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美国空军第42工厂再次成为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焦点。第二架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编号T-2)在航空爱好者们的注视下腾空而起,朝着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飞去。
这次飞行任务由一架F-16D战斗机伴飞监控,与2023年首飞的第一架B-21(T-1)类似,这架新轰炸机同样全程保持起落架放下状态。
二号机首飞,测试进程加速
第二架B-21的成功升空标志着美国隐身轰炸机项目正式进入“双机并行测试”新阶段。航空摄影师贾罗德·汉密尔顿捕捉到了历史性瞬间,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该机起飞的视频。
汉密尔顿回忆道:“我们看到B-21滑出跑道后停在那里,听到发动机声时还以为可能只是滑行测试。但当F-16出现时,我就知道了。那一刻太震撼了,B-21升空时的感受、声音、力量,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与首架测试机相比,这架新轰炸机外观上有显著改进。机头下方不再安装橙色的试飞用空速管,尾部也没有拖锥装置。这些变化表明首架原型机收集的数据已经降低了对外部测量设备的依赖。
设计细节曝光,性能参数揭秘
高清照片揭露了这款隐身轰炸机的关键设计特征。机身下方仅设有一个大型中央主武器舱,外侧两组舱门处于密封状态,边缘配有紧固件。
这一结构特征直接否定了此前“B-21可能配备主舱+两个小型侧舱”的猜测。目前来看,外侧密封舱门实际上是发动机及其他系统的检修门,而非辅助武器舱。
起落架舱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斯巴达头盔标志,配有翅膀和两根交叉的投枪。西方专家推测,这可能是该机“昵称”的标志,推断其内部编号可能为“斯巴达”。
从尺寸上看,B-21比B-2小了不少,最大载弹量约为13吨,不到B-2的三分之二。作战半径不小于3200公里,航程达到9000公里,这些参数主要是为了满足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环境中作战的需求。
项目背景深厚,研发历程漫长
B-21轰炸机项目始于2004年,最初称为“下一代轰炸机”项目。2009年,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下令美国空军中止该项目,重新确定需求。
2011年项目重新启动,被称为“远程打击轰炸机”(LRS-B),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最终在2015年获得研发合同。美国空军计划采购至少100架B-21,外界普遍预期这一数字会进一步增加。
B-21是美国30多年来首款新型轰炸机,可搭载常规弹药与核武器,计划取代B-1B“枪骑兵”轰炸机和B-2“幽灵”轰炸机,并与经过现代化改造的B-52J“同温层堡垒”轰炸机协同作战。
技术特点先进,隐身性能突出
B-21采用了最新的隐身技术,具备全频谱、全向隐身能力。其雷达反射截面积甚至低于F-22战斗机,号称“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军用飞机”。
飞翼布局是基于B-2的设计,但对发动机进气道、座舱外形和机身材料进行了改进,以减小雷达反射截面并降低维护需求。开放式系统架构设计使B-21能够随着威胁变化,通过敏捷软件升级和灵活内置硬件的无缝集成,快速升级新技术、新能力和新武器。
B-21还纳入“全域联合指挥和控制”(JADC2)技术,能够与网络战和电子战等非对称作战力量实施协同,与无人机、预警机、卫星等组成联合火力体系。
测试计划有序,部署时间明确
随着第二架B-21加入测试,项目将从“飞行性能验证”转向“任务系统与武器整合”阶段。这包括评估武器挂载、雷达与电子战系统等核心能力。
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迈因克表示:“随着第二架B-21的到来,飞行测试得到了巨大助力,可以加快对任务系统和武器功能的关键测试和评估,支持该飞机的战略威慑和作战能力生成”。
B-21计划在本十年结束前正式投入作战部署。从2026财年起,美军将启动三个B-21主运营基地的建设,其中首个接收该机型的南达科他州埃尔斯沃思空军基地,已在推进配套设施施工。
战略意义深远,大国博弈加剧
B-21是美国战略核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推进测试、维护保障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为美军提供长期的威慑和打击能力。这款轰炸机被认为是专为在未来的高端威胁环境中作战而设计,将在确保美国持久的空中力量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某些美国军事分析家宣称这款新型隐身轰炸机将轻松穿透中国的防空体系。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反隐身防御网,包括多种反隐身雷达,如YLC-8E和JY-27A等,这些雷达能够识别和锁定隐形目标。
中国还拥有新型被动式无源雷达,可以通过气流扰动和通信信号探测隐形飞机。这意味着B-21的“隐身优势”在中国面前将大打折扣。
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现在停放着一对B-21测试机。T-1号机已经在那里进行了近两年的飞行测试,每周执行约两次试飞任务;新来的T-2号机将加快任务系统和武器整合的关键评估阶段。
美国空军部长特洛伊·迈因克强调,第二架B-21为飞行测试注入了强劲动力,能加速推进任务系统与武器能力的关键评估。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已经开始为未来机组人员开发训练系统,包括模拟器和沉浸式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