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广场,枯叶
在出生人口下降成为普遍趋势的前提下,地方若想维持人口增长,关键仍需在机械增长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环境。
撰文丨熊志
总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各省人口增长态势的分化愈发显著。
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有28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其中有8个省份常住人口呈正增长,分别是广东、浙江、新疆、福建、海南、西藏、安徽和陕西。
2个省份常住人口与上一年持平,有18个省份常住人口比上一年减少,其中山东减少42.8万人,减少量排在第一位。此外,中部6省去年合计减少94.03万人,人口减少的警报已然拉响。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那些人口减少的省份该如何有效应对?
01
2024年,经济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的广东和浙江,人口增长领跑全国。其中,广东的常住人口增长了74万人,浙江增长了43万人。
不过,在已经公布数据的省份中,常住人口缩水,是多数省份的普遍现实。其中,山东、河南、湖南、辽宁、吉林、山西都减少了20万人以上。
这些人口缩水的省份,已经不是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局面了。
以山东为例,2022年常住人口首次负增长,2022年到2024年分别减少7万人、40万人、42.8万人,降幅越来越大。
2017年,山东的总人口突破1亿大关,2024年为10080万人,按照目前的缩水速度,未来山东的总人口很可能跌破1亿大关。
河南作为劳动力大省,情况比山东更加严峻。它在2021年进入负增长通道,2021年到2024年分别减少58万人、11万人、57万人、30万人,直接缩水了超过150万人。
东北地区依然是人口负增长的重灾区。
其中,黑龙江尚未公布数据,辽宁和吉林分别减少27万人、22.1万人。减少量的数值看起来不算大,但它们的总人口基数并不大,如吉林一共只有2317万人,换算成下滑的比率来看,人口减少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从地区分布来看,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像中部6省中,只有安徽保持着2万人的增量。而西部地区中,只有新疆、西藏和陕西保持着正增长的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安徽的人口增长也在逐渐放缓,2023年增加4万人,2024年增加2万人,增长动力不足,未来大概率也会进入下滑的通道。陕西则在2021年和2023年都处于常住人口减少的状态。
未来,中西部地区很可能“全军覆没”,集体进入人口负增长的阶段。
02
常住人口的增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自然增长,也即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量之间的差值,二是机械增长,也即净流入还是净流出。
具体来看,人口减少量排第一的山东,2024年的自然增长为负,减少了16.8万人,同时机械增长也为负,减少了26万人。
山东的出生人口数量,排在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广东和河南,2024年全年的出生人口为64.9万人,但排名高更多还是人口基数庞大的结果。
近几年来,山东的出生人口数,处在急剧减少的状态,2019年还有百万规模,这两年则缩水到60万人出头。这说明,敢生、能生、愿生的山东人,当前的生育意愿越来越低了。
另一方面,机械增长为负,说明山东的常住人口处在净流出的状态。
这背后主要是因为,山东的产业结构较为传统,“大象经济”属性突出,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民营经济的活力不足,所能提供的优质就业岗位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略显不足。
河南和山东的现状相似。出生人口数不断减少,2022年开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倒挂,2024年自然增长为-1.1万人,同时净流出28.9万人。
河南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是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七普数据显示,河南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主要流向了江浙和广东等地。
近两年来,随着郑州的发展,河南的人口有回流的迹象。但鉴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人口流动惯性的双重影响,河南人口净流出的局面,短期内恐怕很难扭转。
再看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全部为负。其中湖南、湖北的出生人口数比死亡人口数,少了接近20万人。而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唯一省份安徽,自然增长也为负,减少13.7万人。
这说明,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出生人口数急剧下滑,对地方总人口规模的影响越来越大。
至于东北地区,由于老龄化严重,出生人口基数长期维持低位。加上产业结构转型滞后、经济活力不足,人口大量外流,这也导致其常住人口数一直处在缩减阶段。
未来,随着地区间的抢人大战日益激烈,以及老龄化、少子化趋势的加剧,东北的人口衰减势态或将进一步加剧,人口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03
人口规模大小,直接关乎地区的消费市场潜力,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总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未来地区之间的催生、抢人竞争,只会愈演愈烈。
如上所述,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下降,导致出生人口数大幅减少,自然增长放缓,这意味着,地方要避免人口持续衰减的势态,就得在激励生育上拿出更多的有效措施。
为了破解“不敢生”的困境,很多地方都在发放生育补贴,甚至部分区级政府也积极跟进。如广州黄埔区穗东街南湾社区发布补贴方案,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三孩,可一次性申领5万元生育补助金。
此类真金白银的鼓励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生育意愿。不过,要让年轻人敢生,还得营造生育友好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机构等,切实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当然,在出生人口下降成为普遍趋势的前提下,地方若想维持人口增长,关键仍需在机械增长方面下功夫,全力打造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发展环境。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人口的流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持续流动,根源在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产业结构完备,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不难发现,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省份,要么是东北,要么是中西部地区,它们普遍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困难的挑战。即便是沿海的山东,人口净流出的背后,也有产业过于传统、发展模式相对滞后的因素。
反观深圳、杭州等城市,尽管房价居高不下,却依然吸引着大量年轻人涌入。究其根本,在于这些城市市场机制灵活,政策环境宽松,权力不会膨胀到连商家的店招颜色也要干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这就极大地提升了吸纳就业的能力。
所以,中西部地区要想摆脱人口流失的困境,增强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核心在于转变发展思路,真正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配套,去赢得人才、留住人才。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